南设得兰群岛奇里瓜诺湾的冰川
北京时间12月13日消息,据国外媒体报道,在荒凉的南极洲待上一年,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何影响?根据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,情况可能不容乐观。该研究发现,那些在南极科考站生活了14个月的极地探险者们经历了大脑萎缩的情况,很可能是他们与世隔绝的无聊生活造成的。不过,对于探险者的健康和认知能力,这种脑萎缩的影响是温和的,也很可能是暂时的。
有8位探险队成员参与了这项研究。在他们前往德国位于南极的诺伊迈尔三号站(Neumayer III)之前,研究人员使用核磁共振成像(MRI)扫描了他们的大脑。接下来,这些探险队员在科考站生活了长达14个月的时间,他们必须独自忍受南极冬季的漫漫长夜,而室外温度可能会下降至零下50度。在此期间,探险队员定期对自己的认知和记忆水平进行测试,并提供血液样本,让研究作者能够测量他们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(BDNF)水平。BDNF是一种对大脑健康很重要的蛋白质,也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,存在于人的神经系统中。当他们结束任务,回到文明世界后,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大脑再次进行了扫描。[page]
研究人员将最终结果与探险队员前往南极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,同时以一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志愿者作为对照。他们发现,探险队员的大脑灰质平均水平在南极生活后似乎变少了,其中海马体的萎缩最为明显。海马体是大脑中对记忆和认知至关重要的区域。探险队员的BDNF平均水平在旅途中有所下降,甚至在回家一个半月后也没有明显改善。
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(The New England of Medicine)上。这并不是第一个表明长时间隔离状态会改变大脑的研究,但研究人员表示,以往类似的研究实际都只涉及动物。
研究人员表示,考虑到南极探险的严酷条件,比如探险队员必须在同一个地方和少数人一起生活和工作,这很可能改变了他们大脑海马体的可塑性。所谓“可塑性”,即海马体建立新神经连接的能力。大脑萎缩的另一个罪魁祸首可能与研究人员所说的“环境单调”有关。在南极生活中,探险队员日复一日地盯着窗外,除了纯白的雪什么也看不见,这无疑会产生严重的无聊感。
当然,这项研究只有8位参与者,规模太小,因此任何结论都应谨慎对待。研究人员表示,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探险队员的大脑已经受到了不可挽回的伤害。例如,探险队员确实在空间推理和选择性注意力的测试中表现稍差,但其他认知方面的表现却是正常的。
研究的第一作者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研究员的亚历山大·斯塔恩(Alexander C。 Stahn)表示,如果这些探险队员能回到充满社交互动和有趣事物的生活中,那他们大脑海马体受到的影响很可能就是暂时的。
尽管如此,这一发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,并值得进一步的探索。科学家将继续在南极洲执行长时间的任务,而未来人类甚至有可能前往火星,其任务时间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。因此,长期孤立生活究竟会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,以及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期生活,都将是研究人员继续深入探索的问题。